首页 科技内容详情
组件产能大幅扩产,光伏组件产业的竞争格局将如何演变

组件产能大幅扩产,光伏组件产业的竞争格局将如何演变

分类:科技

标签: # 环球国际娱乐网址多少

网址:

SEO查询: 爱站网 站长工具

点击直达

一个企业,如何在越发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,实现长远发展?


不单单体现在技术研发、产品质量、渠道建设,管理经营上,还有资本运作、公司治理、战略布局等方方面面。


1月16日,国家能源局发布2022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。



光伏仍旧是新能源增长最快的赛道。2022年光伏新增装机87.41GW,同比增长60.3%,创历年新高。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3.9亿 千瓦,同比增长28.1%。


作为终端的组件环节增长速度更是惊人。


据索比的统计,2022年光伏组件出货Top10出货量合计已超过240GW,同比增长60%左右,在全球光伏组件需求中的占比提升到90%以上(2021年为75%以上)。2022年,中国光伏组件企业Top10的门槛达到7GW,提升一倍有余。


在高增的背后,榜单折射出更多的信息量:


其一,梯队分化明显,第一梯队:隆基(601012.SH)、天合(688599.SH)、晶科(688223.SH)、晶澳(002459.SZ)出货量超过40GW,大幅领先第二梯队。


其二,第一梯队差距缩小,隆基不再大幅领先,天合、晶澳、晶科出货量明显增长。


其三,新晋势力强势来袭,通威太阳能、一道新能、环晟光伏进入榜单前十。


不难看出,组件在高速增长的同时,行业竞争愈演愈烈。


那么,在组件产能大幅扩产的背景下,组件产业的竞争格局又将如何演变?


1.产能过剩


据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不完全统计,2022年光伏扩产达到了近三年的“巅峰”,其中,硅料扩产规模达257万吨,同比增幅达56.23%;硅片/硅棒/切片达536GW,同比增幅58.11%;电池达629.05GW,同比增长了271.78%;组件377.8GW,增幅达136.57%。


新年伊始,隆基发布了一个产能扩张的重磅信息。


2023年1月17日,隆基绿能发布公告称,该公司签订陕西省西咸新区年产100GW单晶硅片及50GW单晶电池项目投资协议。


本次投资的100GW单晶硅片+50GW单晶电池项目,接近其2022年全部硅片产能150GW的三分之二,超过去年单晶电池产能60GW的80%;其规模之大,更是创下光伏行业之最。


在乐观的需求背景下,光伏组件厂商制定了乐观的出货目标。2022年,隆基、天合、晶科、晶澳出货量已经超过40GW。据索比光伏网了解,刨除四大天王外,第二梯队的4家企业提出了2023年30GW的出货目标,11家组件企业出货目标已经超出了400GW。


据统计,2022年底,隆基绿能、晶科能源、天合光能等21家厂商的光伏组件产能将达到465.8GW。未来我国光伏组件产能有望来到817.6GW。


近期,机构纷纷调升2023年光伏需求至400GW。即便未来光伏景气度持续高企,但供给远远超出了实际需求,终究消化不了如此巨大的产能。


产能过剩意味着行业洗牌的来临。


2.成长周期成熟阶段,竞争加剧


从产业发展周期来看,目前光伏处于成长周期的成熟阶段。这一阶段的鲜明特点是产品同质化、产业一体化,竞争日趋激烈。


在需求旺盛的背景下,产业高速增长。各企业打破瓶颈,工艺迈向成熟,成长为细分赛道龙头,获取丰厚利润。


而后,产品从单一化过渡到一体化,完成产业链整合,成本大幅下降,获取产业价值链话语权,脱颖而出。下一阶段各厂家陆续完成一体化布局,产品门槛愈加模煳,资本大肆扩张,竞争日趋激烈。


以隆基的发展为例:2012年底,便将应用金刚线切割技术提上了日程,历经多年坚守,突破技术壁垒,建立供应基础,成为硅片龙头。时至今日,其技术和供应链仍存在优势。2014年开始进军组件,凭借单晶硅优势,迅速整合产业链,率先完成硅片-电池-组件一体化,获取先发者优势,成为光伏产业龙头。


此后,晶科、晶澳、天合、阿特斯陆续完成产业一体化,逐步追上步伐。


与此同时,竞争也日趋激烈,毛利率出现明显下滑,新晋势力强势来袭。


3.新晋势力,并非无名之辈


通威太阳能,自不必说,通威(600438.SH)作为硅料的龙头企业,产业一体化整合具备更强的协同优势。硅料供给大幅增长,价格大幅下降的趋势下,完成组件的整合至关重要。


一道新能源成立于2018年8月。第一大股东是央企三峡集团。是央企控股的光伏制造企业。据世纪能源网统计,今年上半年一道新能源在央企供应商中排名第四。


目前,一道新能源已陆续进入三峡集团、招商局集团、国家能源投资集团、中国华能集团、中国华电集团、中国大唐集团、国家电力投资集团、中国广核集团、中国核工业集团、华润集团、中国电力建设集团、中国能源建设集团等大型央企国企供应商名录。


环晟光伏由天津中环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、MAXEON公司强强联合,成立于2015年。


依托中环股份(002129.SZ)G12大尺寸硅片的供应链优势,以及MAXEON独家授权的叠瓦专利技术优势,公司打造了行业领先的“G12+高效叠瓦”双技术平台和具备全球前沿科研实力的技术研发团队,围绕工艺创新、性能提升和技术产品升级,不断开发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G12高效叠瓦组件产品,环晟品牌与影响力居行业前列。


这些新晋势力,无疑对组件市场发起了有力的冲击。


4.海外门槛


近年来,海外市场的需求是光伏产业的一个巨大增长点,世界各国对光伏产业话语权的争夺从未停歇。


近日,欧盟碳关税终于敲定时间:2023年10月试运行,2026年全面实施,较今年6月的决定,实施时间被提前了一年。


光伏、锂电池等新能源行业无疑受到重大影响。欧洲作为新能源的重要市场,准入门槛将越来越高,生产工艺向绿色转型,减少碳足迹,构建零碳产业园势在必行。


此外,东南亚市场的崛起,海外光伏政策的变化都对组件环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。


但罗马并非一日建成,面对海外市场、新晋势力的挑战,组件头部企业仍旧具备较强的竞争力。

,

ug610登陆www.ugbet.us)开放环球UG代理登录网址、会员登录网址、环球UG会员注册、环球UG代理开户申请、环球UG电脑客户端、环球UG手机版下载等业务。

,


5.组件壁垒


虽然光伏制造门槛愈来愈低,产品日趋同步,众多企业大肆涌入。但作为终端的组件环节,直接面临用户,仍有着一定的壁垒。


首先,从近年来出货排名来看,自16年起,晶科、天合、晶澳、阿特斯前五排名稳固。唯一的一个变量就是隆基的崛起。此外,难觅其他新晋企业。



其次,从组件环节集中度来看,近年来呈现逐年上升趋势。根据统计,2021年前五家组件企业合计出货124.6GW,约占全球组件需求的61.1%,同比+5.7pct;预计2022年CR5为60%-68%。


在组件加速扩产的同时,行业资源更为倾斜于头部企业。


产品同质化虽然降低了进入门槛,但是品牌和渠道效应更为明显。


组件作为光伏发电的终端环节,使用寿命、转换效率、衰减、安全性等各项指标有着严格的要求,下游用户更为青睐于拥有更多渠道、更强品牌影响力和更高市占率的厂商。


隆基等一线龙头厂商深耕多年,行业地位稳固,在行业中具备较强话语权,对行业标准的制定有着一定的影响力。与上下游企业有着建立了多年的合作关系,产品具备较好的品牌形象。


海外市场已经成为组件厂商的必争之地,可是,渠道的建设也并非一朝一夕,全球布局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、物力以及财力。海外客户更为倾向于合作能够确保供应链安全的龙头企业。


衡量厂商海外竞争力的一个核心指标便是可融资性评级。现阶段,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,海外开发商在进行采购的同时需要衡量风险,选择评级较高的组件厂商意味着可以从银行获取较低的贷款利率,将风险转嫁,使得自身承担的风险最小。因此,可融资性评级越高的企业,与外国光伏电站开发商合作的可能性越大。


龙头企业深耕组件市场多年,有着较好的品牌和渠道,承担风险的能力更强,可融资评级更高。


如此看来,组件环节同样存在着较深的壁垒。


6.尾声


技术迭代是光伏产业高速发展的基石,半导体特性源源不断为产业注入活力,从内生拉动需求。不断提高产品性能,降低成本。


2023年,PERC仍旧是主要技术,TOPCON+HJT逐步放量,HPBC、光储充等技术也颇具看点。


2022组件“狂飙”,2023产能过剩,新晋势力兵强马壮,海外市场门槛渐高,龙头企业壁垒犹在,新技术迭代造血。


2023光伏组件的竞争无疑更为激烈。


延伸阅读:



海外拉货先强后弱,光伏组件出口先升后降


今年的组件厂商备受上游硅料价格影响,又经历俄乌冲 突刺激,在能源需求方面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实现对外出口量的倍数增长。但日前,第三方行业咨询机构PVInfoLink发布最新9月数据显示,中国组件出口在经历上半年的快速增长后,于7月达到高峰值,并于第三季内出现明显下降趋势。9月中国共计出口12.7GW光伏组件,同比增长43%,月环比减少11%,延续8月环比负值态势。1-9月中国组件累计出口量121.5GW,同比增长89%,第三季度同比增长69%,而在前两季度这一数据为112%、94%,海外拉货力道逐渐疲软。


中国海关出口数据显示,八九月份各地区进口明显开始减少。据此,PVInfoLink推测,上半年出口强劲,部分国家已累积一定库存,导致下半年拉货动能减弱,除非洲之外,各区域市场月环比皆呈现负值。


上半年库存快速累积


既然提到库存,那就来看下1-7月中国光伏组件出口数据。


2022年第一季度,中国分别对外出口了9.6、14.0、13.6GW共计37.2GW的光伏组件,相比去年同期增长112%。除了能源转型浪潮持续外,2022年第一季增长的市场主要是处在俄乌冲 突下必须加速传统能源替代的欧洲,以及在今年四月开始征收Basic Customs Duty(BCD)关税的印度。


基于我国海关出口数据,截至4月底,中国总共出口49.0GW组件,其中欧洲地区从我国进口了24.4GW的组件,占我国前4月组件出口的50%。



5月我国光伏组件出口达14.4GW,同比增长95%,需求增长强劲;欧洲5月从中国进口了8.9GW的光伏组件,同比增长146%。5月下旬,欧盟委员会发布“RepowerEU”计划,未来5年内拟投入2100亿欧元,用于推动绿色产业发展。到2025年,欧洲累计光伏装机规模要超过3.2亿 千瓦,较2021年底的1.67亿 千瓦翻一番。西班牙批准国家气候和能源计划(NECP)显示,今年装机规模从2021年的4GW提升到8GW,2030年光伏累计总装机目标为39.2GW;德国新Renewable Energy Act(EEG)也提升了光伏装机目标,2030年总装机量由100GW提高到215GW。


在长期政策利多下,海外市场需求持续火热,6月组件出口量进一步上升至15.3GW,上半年出口总量78.7GW,同比上涨102%。其中出口欧洲已累计达42.4GW,同比增长137%。我国组件除出口欧洲外,出口亚太、美洲、中东、非洲组件量分别为17.2GW、12.1GW、5.5GW、1.6GW,同比增长63%、96%、70%、41%。


7月组件出口量15.7GW再创新高,同比增长121%。但每月环比增速从5月开始已逐渐下降,据PVInfoLink数据显示,7月环比增长3%,代表中国组件单月出口量已接近今年高峰值。


下半年动能逐渐下降


早在5月PVInfoLink报告中就指出,欧洲实际安装量与进口量些许不匹配。一方面彼时受疫 情管控影响,出口海外产品发货出现延误,另一方面欧洲光伏终端在安装上面临逆变器和施工人力短缺的困境,同时经营欧洲市场的一线大厂战略性增加欧洲市场存货,使得从中国进口到欧洲市场的光伏组件有部分仍处于存货状态,造成了进口与实际安装差异。


当时间进入到下半年,全球硅料环节价格处在高位、我国厂家检修加上限电,导致上游价格持续上涨,叠加光伏逆变器所需的和劳工短缺,欧洲也无法负荷增长过快的订单量,装机时间需延后2–3个月,主要进口国家如荷兰、西班牙、德国等进口量皆呈现下降,因此,欧洲现阶段需求不如上半年火热。整体来看,海外终端拉货力道放缓,8月组件出口14.3GW,同比增长54%,9月组件出口12.7GW,同比增长43%,月环比连续两月负值。


除欧洲这一进口主力市场外,亚太市场相对平稳,除年初受印度BCD法案对电池与组件征税影响使得一季度进口遽增,并于四月法案生效后骤减外,二、三季度进口变化相对缓和;而美洲地区的后续增减主要看巴西能否维持上半年拉货动能,1-9月美洲地区从中国进口组件已达到19.3GW,同比上涨了87%,中东、非洲第三季度累计进口中国组件3.5GW、0.9GW。


对于第四季中国组件出口展望,PVInfoLink预测北半球已进入冬天淡季,以及劳工、逆变器短缺等影响下,主要的出口市场欧洲拉货动能可能持续下滑。虽然部分市场将把握年底前进行抢装提高拉货,但占据大比重的欧洲市场的需求降低,中国的组件出口动能预期将持续下降。


垂直整合龙头厂家优势明显


不论出口预期如何变化,但可以肯定的是组件格局仍然稳定,龙头企业出货量仍在不断上升。2021年包括隆基、天合、晶澳、晶科、阿特斯等在内的TOP 10全球组件出货量约160GW+,市占份额达到90%+。垂直整合厂家在分销渠道布局的优势明显,2021年TOP10之中的中国厂家全年海外出货占比已达70%。


组件市场在今年前三季度亦呈现同样格局,上半年TOP10组件出货量约为101.7GW,对比上年同期增长45%,约占上半年需求的80-90%,其中TOP4晶科、天合、隆基、晶澳出货量皆在15GW以上,晶科以18.21G0W出货量位居首位。四家出货量约占总体体量的60%-70%左右,与排名其后的厂家分化明显。


综合前三季度,隆基实现单晶组件出货量超30GW,重回组件第一,天合、晶科、晶澳分别以28.79GW、28.5GW、27.10GW紧随其后。四家企业在出货量、项目扩产等方面“你追我赶”,竞争白热化。


据悉,晶科能源预计四季度出货量为13-15 GW,今年全年出货量预期较此前上调至41.5-43.5 GW;晶澳科技根据其产能规划测算,年底组件产能将超过50GW。另外,到2023年底,晶澳组件产能将超75GW,天合光能N型组件产能也将达到20GW至30GW。



来源:能链研究院、世纪新能源网

注: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,侵权即删!

 当前暂无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~

发布评论